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71章 皇权不下县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bsp; 严嵩倒台、朝中清流掌权,他刘仁泽的前程还远大着呢,绝不可能为了一点银子脏自己的手。

    朱翊钧略显尴尬地乖乖站好,用脚把掉在地上的银两拨到一边。

    他最近和地方上的小吏打了太多浇到,贿赂别人的动作已经习惯成自然了,没想到今天遇到了一个不吃这套的清官。

    见他有诚心悔过的诚意,刘仁泽怒火稍息,不无惋惜地轻叹一声。

    “偃州事件涉案官吏之多、影响程度之大堪称罕见,朝廷浅浅一查就提溜出一大串官员,这么多官员在短时间内落马,地方上不可能相安无事。

    朝廷没有大规模调兵遣将,那就是要抓大放小的意思,只有首恶和直接涉案者会被严惩。

    至于你今天抓的这些......大概都是会被放走的。”

    朱翊钧脸色难看地回头看了一眼,这些人......大部分都会被放走?那他这段时间不是白忙活了吗?

    那些知府、知县已经是个死人了,挪用赈灾粮、军粮、欺瞒君上......这么多罪名叠在一起,神仙也救不了他们。

    以张居正的脾气,这些“大老鼠”最好的结果也是流放到琼州、云南,在远恶之地拓一辈子的荒来偿还自己的罪孽。

    可那些主簿、典史、巡检......朱翊钧看过很多流放的判决,但对这些官吏几乎没有印象,这些人貌似很少出现在流放、族诛的名单上。

    朝廷对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:地方官没了,地方上会乱一段时间,会少一些钱粮和徭役,但总归还能接受;

    这些吏员要是没了,地方上一定会乱套,别说钱粮和徭役了,不闹出大规模民变朝廷就谢天谢地了。

    大明素来有“异地为官”的潜规则,一个地方官几乎不可能正好到自己的家乡任职,为的就是防止官员与地方豪强勾结。

    这种潜规则加强了朝廷对各地的掌控力,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个尴尬的现象:皇权不下县。

    大明的地方官三年为一个任期,明清两朝的最高纪录是一个知县连续任职十三年,这点时间相对于那些百年世家实在是太短太短了。

    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也是老生常谈了,科举只保证公平,不保证中举者的人品和能力,一个进士和合格的官员没法划上等号。

    一个人生地不熟、缺乏实践经验、缺乏帮手和钱粮支持的地方官到了任上,他拿什么去打压地方豪强?凭朝廷的威严和名分吗?

    除非这个人能力特别出众或特别受皇帝信任,否则基本一定会被豪强和吏员们拉下水一起捞钱。

    要是像偃州今天这样出了事,豪强和吏员们把地方官往出一交,最多再交两个狗腿子抵罪了事。

    下一任地方官到任,他们还是一样打压、拉拢、收下当狗,接着奏乐接着舞。

    县一级的政务就基本不可能由两三个人来完成了,一个县的标配是正七品的知县、正八品的县丞、正九品的主簿、不入流的典史。

    这还不包括巡检司、盐道衙门、捕快差役等等等等......其势力划分之犬牙交错,丝毫不逊于拨云诡谲的燕京朝堂。

    而这些人里除了那个正七品的知县、正八品的县丞有光明的未来,其他官吏大概率都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一辈子,直到老死都不会升迁或贬值。

    这些老吏经验丰富、手腕高超,简直就是一个个“小宋江”,除了捞钱以外再也没有额外的人生追求,有这些虫豸盘踞在地方,朝廷怎么能治理得好大明呢?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